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窘境
- 2014-06-11 15:13:486475
中国制造业目前呈现“两高两低”的特点,即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高能耗、高污染。随着“人口红利”的到期,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急剧上升,使得劳动力密集和低人力成本的制造模式在中国难以持续。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以机器人为主导的智能制造模式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大的机器人市场,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3.2万台,占到世界总量的20%,将成为大的机器人市场。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未来3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以机器人代替工人作业,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机器人能适应特殊气候、温度,例如德国库卡全新推出的机器人,拥有极高抗寒能力,能够在低达-30C的环境下作业,特别适合用于食品工业领域。再如,锡城滨湖区一家机械企业引进“机器人”协助高温作业,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高温缺工困境。
近日,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提出,需要抓紧谋划,抢占机器人市场,并谈到“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体现出中央领导人对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担忧。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的工业机器人购买量是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历史上超过了以技术的利用见长的日本。总部位于德国的行业组织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指出,中国在2012年买入36560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幅高达60%。日本同期购买26015台工业机器人,列第三位的美国,购买量是23679台。
舆论宣传,利益导向,机器人产业一时间成为了一块大蛋糕,不仅吸引了产业界和资本界的目光,也让各地政府发现了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机会。不论是业内的还是业外的,无论过去是做机床的还是做鼠标的,都纷纷扬言进军机器人市场,分一杯羹。
虽然各地对机器人及智能产业高度重视是件好事,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条件,其中的判断标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看是否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人才基础;二是看这个地方是否具有非常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通过引进技术,建设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三是看当地是否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有材料优势就有成本优势。
“如果没有这三种比较优势,或者这三种优势都不是非常明显,建议就不要盲目介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说。
对中国而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汽车等行业需求为牵引,我国对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急剧增加,可到目前为止,前四大机器人厂商中,甚至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虽然说需求巨大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自主品牌难以拿出不错的产品,国内市面上的机器人更多都来自国外品牌。德国kuka、日本fanuc、瑞士abb和日本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经全面的涌入了中国市场。同时,国外工业机器人价格逐年下降,制约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和实现规模化的发展。
国外机器人品牌已经占据国内90%的市场,国内这么多企业占有不到10%的市场份额。
也有专家表示形成如今技术受制于人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多数企业热衷于大而全,一些具有较好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机器人整机的生产,没能形成工业机器人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